智读指南|于金明院士解读《EGFR PACC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诊疗专家共识(2025版)》
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与死亡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,其中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占85%以上。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,EGFR突变作为NSCLC最重要的驱动基因之一,其分型不断细化,治疗策略也日益个体化。2021年,MD Anderson癌症中心基于激酶结构特征
肺癌是我国乃至全球发病与死亡负担最重的恶性肿瘤,其中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占85%以上。随着精准医学的快速发展,EGFR突变作为NSCLC最重要的驱动基因之一,其分型不断细化,治疗策略也日益个体化。2021年,MD Anderson癌症中心基于激酶结构特征
在EGFR突变阳性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治疗中,虽然EGFR-TKI在经典突变患者中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疗效,但对于EGFR PACC突变的患者,尤其是合并脑转移等复杂背景时,治疗选择仍然有限。因此,为这类患者提供更加丰富的治疗选择,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
2025年9月6日~9日期间,2025年世界肺癌大会(WCLC)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召开。在该会议上,研究人员公布了第三代EGFR抑制剂伏美替尼(商品名:艾弗沙;英文通用名:Furmonertinib;代号:AST2818)治疗EGFR PACC突变的晚期或转移性
EGFR突变类型繁多、异质性强。既往基于外显子位置的分类方式,难以解释不同突变类型对EGFR-TKI的差异化敏感性,临床治疗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。正因如此,MD安德森癌症中心提出了以“疗效导向”为核心的结构分类体系,将20号外显子插入(ex20ins)和P环及α
表皮生长因子受体(EGFR)突变作为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最常见的驱动基因,其靶向治疗已进入精准化发展阶段。随着EGFR突变谱研究的深入,EGFR P环和αC螺旋压缩(PACC)突变逐渐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。然而,由于其独特的激酶区空间构象、对传统EGFR-